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在当前的世界中有一个问题非常关键、非常重要,那就是全球化进程何去何从?”在10月26日至27日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下称中改院)、中国银行、中国日报社主办的第85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上,波黑塞族共和国前总理姆拉登·伊万尼奇用这个简单却又复杂的问题开始了他的演讲,这也是会议上多国政要、专家最为关心的话题。
作为近年来扰动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话题,“全球化”该如何进行令人关注。尤其是不少国家基于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在“去全球化”上大做文章,已让全球贸易、全球经济饱受其害。
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内的机构近期纷纷下调了对2019年世界经济增速预期,其中,IMF将2019年世界经济增速预期下调至3%,这是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低水平,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地缘政治冲突升级等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的主要因素。
包括中改院院长迟福林在内的专家认为,中国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将会为目前疲弱的世界经济注入强心剂。迟福林指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以高水平开放推动形成改革发展新布局,不仅对自身中长期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而且将给世界经济增长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带来重大利好。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蕴岭则提出,在多边进程受阻的情况下,经济区域化趋势加强。面对新的形势,东亚需要重新凝聚共识,大力推动东亚经济区建设。
而在伊万尼奇看来,未来的世界还将面临更多的冲突、摩擦,中国则会在支持多边主义、多边机构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逆全球化难阻全球化大势
与会专家认为,目前的逆全球化只是浪潮里的一朵浪花,全球化仍然是经济发展的趋势。
“从全球化的趋势来看,我认为全球化不可能逆转,全球生产链的形成,生产者的自我调节,消费者追求更好商品的愿望,都是全球化继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外交部原副部长何亚非在论坛上表示。
张蕴岭则认为,全球化出现新的趋势,不是退全球化,而是全球化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产业链结构发生变化所引起的国际分工的重构。
张蕴岭分析称,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的全球化,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发生了转折,一方面是全球贸易结构发生的严重不平衡、产业链转移和扩大所导致的贸易不平衡板块进一步发生调整,另一方面则是随着发达国家产业投资的外移,发展中国家崛起,发达国家内部的发展矛盾凸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像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对内与对外政策的调整,相关产业链随着政策变化出现调整,以及新技术的发展改变原有产业链的分工形式等因素让全球化进程面临的调整加剧,张蕴岭表示,谈论全球化究竟“是进是退”意义不大,需要深入研究的是在全球化拐点时期,新的要求、新的内容和应该采取的新的政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进一步指出,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在一些发达经济体的内部却出现利益分配关系的严重失衡,普通的蓝领劳动者获益不多,不仅收入相对水平下降,有些绝对水平也出现下降。
在原本面对国家总体收益很大但利益分配格局失衡的状况,正确的办法只能是调整国内政策,包括收入再分配政策、就业再培训政策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政策等等。但事实是,张军扩称,这些国家在经济霸权和竞选需要之下,采用了似乎更简单、更方便和更能鼓动人心的做法,迁怒于他国的政策,迁怒于经济的全球化,并不断挑起贸易争端,抡起保护主义的大棒。
但全球化仍然会是发展的趋势。张军扩表示,从根本上来说,经济全球化符合规律,符合潮流,符合人类进步的方向,虽会遭受曲折,但大势是不可逆转的。
“另外,从整个世界格局来看,虽然反全球化问题突出,但倡导自由贸易、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力量也不断积累和壮大。所有这些,都使我们对经济全球化的长期前景保持乐观。”张军扩说。
中国对外开放让世界受益
在伊万尼奇看来,当前世界多边主义受到挑战,是现有全球规则、制度滞后于经济全球化实际进程的结果。而经济全球化与多边主义需要各个国家共同参与,需要权利平等,需要遵守共同的规则。
现实却是包括世界贸易组织(WTO)、联合国在内的多边主义组织的存在受到威胁,伊万尼奇称,小国对于多边主义感兴趣,但是他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不够,大国则要承担起这样一个责任。
伊万尼奇表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支持全球多边主义、多边机构的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欧论坛发起人高大伟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当前这个变化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多边主义,全世界需要做的是如何进一步强化WTO等多边组织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探讨如何共同建设与21世纪相匹配、适用于现有的数字技术的多边体制。
“在这样一个复杂变化时代,旧体制正在过时,世界需要形成新体制,需要适应时代变化尽快完善现行制度,需要多边主义。”高大伟说。
“一千名读者就有一千名哈姆雷特。”高大伟认为,在当今这个多极、多概念的世界中,不同的国家、经济体对于一个名词的理解存在差异,那么如何在现有的全球格局下,对多边主义进行诠释是亟待解决的,经济体之间的互相理解、文明之间的对话绝对重要。
瑞士汉学家万登道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称,随着中国人不断走出国门,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远高于西方国家的人对于中国的了解,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需要更加地明确,让中国所希望传递出来的信息能够更好地传递出去,这对于中国对外合作也能够起到明显效果。
欧亚研究中心高级顾问法内尔曾是欧盟企业总司对外贸易和工业谈判的专家,他则指出,合作需要寻找到最有效率的方式。在法内尔看来,双边主义、地区协议都不是最有效率的合作方式,多边主义才是,能够让最多的人受益。
“中国和欧盟需要确保二者的合作朝多边主义发展,中欧双方需要加强协作。”法内尔还指出,当前的世界需要开放,在资本、思想、人员等多个维度能够自由流动,减少对外部投资的限制、让外国公司能够参与到政府采购当中、开放经济以增加人力资本的价值等措施都能够让中国和合作的国家实现双赢。
迟福林认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脱离经济全球化而独自发展,脱离经济全球化的“本国优先”,往往南辕北辙,并增大全球经济风险。作为新型开放大国的中国,过去4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也需要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
迟福林称,中国应以开放创新的突破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以开放创新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优势,以开放创新释放经济转型升级蕴藏着的巨大内需潜力,在加快建立适应扩大进口的制度与政策体系,进一步降低关税总水平的同时,加大服务标准的引进力度,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何亚非也在演讲中提出,面对充满风险和动荡的世界经济变局,中国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而且开放的广度、深度都将进一步令世人嘱目和期待。
伊万尼奇则表示,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中国人民带来好处,为全世界带来益处。此外,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等重要举措,不仅能使中国国内经济更加平衡,减少经济风险,而且对沿线国家和地区也非常重要。